2014年4月12日,社会学系<聊斋书社>读书小组继续开讲,所读书目是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卷)。参加此次读书会的有新捕京3522com社会学系张翼飞老师、赵岩老师,以及大一至大四的本科学生。本次读书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报告人发言
首先,发言人就所要探讨的书目进行梳理和引导。本次读书会的报告人是新捕京3522com2011级社会学系学生李崇,发言的题目是《回到孟德斯鸠的思想探寻法的精神》。报告人从孟德斯鸠为《论法的精神》所作的序言出发,综合孟德斯鸠在序言中对自己这部书的看法和态度,以及孟德斯鸠本人对创作这部书思想火花的逻辑,总结出孟德斯鸠写作《论法的精神》时的思维和他对本书解读所用的思维六个步骤。这六个步骤分别是:思考仔细;浩繁;归纳比较;显现原则(确凿的原则);多种真理彼此相联;整体感知真理。并初步提炼出孟德斯鸠的三个思想链条:眼界放宽;多方面考虑;相互联结。并强调了孟德斯鸠的整体与部分的观点、普遍性、联系、真理的层次等,以贯穿孟德斯鸠思维的六个步骤。
报告人试图突破以往按照章节来引导讲述的范式,结合《论法的精神》这本书浩繁的实际情况,避免千头万绪的逐章节论述,而是试图提供一种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是从这本书作者自己的论述中总结出来的,包含着作者的思想和态度。但这种方法论并不是唯一的,报告人仅仅是总结了孟德斯鸠的方法论和认识论为大家更好的理解《论法的精神》提供一定帮助。
报告人在整体陈述了孟德斯鸠思维方法之后,结合《论法的精神》上卷书的内容,依次对孟德斯鸠思维的各个步骤进行了具体论述,具体结合孟德斯鸠对贸易的论述,对孟德斯鸠书中所提到的贸易进行了思维逻辑演进。报告人强调了孟德斯鸠对真理的层次性和真理的相互联结,这与孟德斯鸠在整体上对法的精神是法与各种存在物的关系的论述符合。最后在真理的整体感知环节,报告人从方法论和认识论的角度总结出孟德斯鸠笔下法的精神,更加强调的是法的精神中包含的方法论和认识论,报告人将法的精神总结为:从事物本性出发,通过理性对事物之间法则的显现、创制和适应。此处包含事物本性、理性、以及出发所暗含的联系,凸显显现创制和适应三个方面的含义。
回到孟德斯鸠序言中的话,在孟德斯鸠看来,原则也是有层次的,思维过程是要在多方面的具体原则中抽出普遍原则。本书就是在这样的思想下形成体系的。报告人从法本身出发,简单勾画出本书的体系,这个体系正是从孟德斯鸠思维六步骤出发的。
第二阶段:群英争论求真
对李崇的报告,张翼飞老师就什么是“法的精神”以及什么是“法”提出疑问。翼飞老师并不赞同报告人的观点,进而提出了结构分类并层层细化的方法,对报告人提出的珠子与思考仔细的区别、归纳比较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以及确凿的真理和普遍的真理的区别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形成了张翼飞老师和雷晓宇同学为主的批驳阵营。在报告人的解释之下,赵岩老师和其他同学理解了报告人的思想。在赵岩老师的逻辑梳理、王浩同学和汪广雨同学以及2013级社会学系学生的举例说明之后,双方达成了一致。最后将报告人的思维阐明,认为本次报告是在方法论和认识论的角度来论述这本书的,试图回到孟德斯鸠本人的思维进行解释,而不是按照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虽然我们的思维与孟德斯鸠的思维有时候看起来没有太大区别,但深入挖掘可以看出孟德斯鸠对这本书的理解和写作所用的思维可以用“精美绝伦的部分,美轮美奂的整体”来概括。
这一阶段,读书会的参与人员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现场气氛虽然激烈但不失严肃,双方在旁征博引之后将问题解释清楚,并求得了一致看法。这样的讨论很有意义。
第三阶段:延伸探讨
这一阶段中,首先是张津梁同学对孟德斯鸠的征服、战争、国家力量这些方面进行逻辑梳理,并运用自己的逻辑来探讨孟德斯鸠对征服的独特理解。这点与报告人在报告时提出的孟德斯鸠对货币的看法、对亚历山大的看法所引发的讨论一样,从一点出发来网罗孟德斯鸠与之相关的方面的论证。
最后是王浩同学的延伸论述,将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制度和具体时代结合起来思考问题,充分考虑儒家思想对中国读书人的影响,极具创新性。对于这个问题,张津梁同学运用儒家思想本身的理想和现实差距进行解释,但无法解释中国教育制度为什么与儒家理想相距甚远的问题,更无法解释作为中国专制政治工具的教育制度的独立性问题。张翼飞老师和李崇同学提出了较为一致的见解,强调政体是这个问题的症结,认为教育制度是政体决定的,所以无论什么时代,适合专制政体的教育才会得到统治者的应用,所以中国古代社会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就不是孔子的儒家思想了,糅合的还包括法道佛以及阴阳家思想,沦为政治统治和教化人民的工具,所以所谓的儒家理想问题在专制政体下只能是空中楼阁,所以中国的教育制度的考察应该先理清中国的政体以及运用的思想统治的方式,认清思想与制度中的思想二者的区别,这样才能揭示和解决问题。
本次读书会对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卷进行梳理总结,强调孟德斯鸠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突破章节的限制,对方法的理解是本次读书会的重点。本次读书会在热烈而愉快的氛围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