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视角下的五四东西文化论战――『聊斋书社』第56期读书会小结

时间:2016-03-22作者:文章来源:新捕京3522com浏览:779

『聊斋书社』第56期读书会于2016311日如期举行。本次阅读的文献是张翼飞老师的论文“中国的现代化困境――现代性视角下的五四东西文化论战”。本文是张翼飞老师在去年12月赴上海大学参加“社会理论工作坊”时提交的论文。

  

本次读书会由张翼飞主持,郑莉、杨国庆、赵岩、张辉老师和『聊斋书社』部分成员参与本次活动并讨论。

张翼飞首先对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进行介绍。自五四运动以来至今,就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在我国出现了三次论战,分别是五四运动前后、上世纪八十年代和2015年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而今天对同一主题的再次讨论依然在重复100年前的论题,即论战依然围绕着是“全盘西化”还是“东西调和”展开。那么,①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有关东西文化的争论在中国思想界一再上演;②面对中国现实,“全盘西化派”和“东西调和派”为什么两派开出了截然不同的药方;以及③西化派和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分歧是什么,谁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张翼飞在研究这个问题时采取的方法是将其定位于涂尔干意义上的社会事实。张翼飞认为,之所以这一问题不断被提起,是因为中国正走在西方已经走过的现代化进程中,且现代化困境愈发明显;而两派之争可以总结为古今中西之争,即:“全盘西化派”认为只有从器物、制度、文化全方位移植西方文明,才能解决中国的现代化困境,而“东西调和派”开出的药方简言之则是取长补短。

 

张翼飞认为,两派都各自只从一个方面看到了中国现代化困境的原因。“全盘西化派”看到的是以中国世俗文化为代表的“小传统”之坏;“东西调和派”看到的则是以中国典籍文化为代表的“大传统”之好。也就是说,以梁启超、和陈独秀等为代表的西化派将中国近代的落后归结到中国的世俗文化上,并认为正是以儒学为代表的典籍文化中的导向促生了中国的世俗的文化中不利于现代化的成分,故必须无条件的学习西方,实行全盘西化;而以梁漱溟等人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认为,西方的现代性在使得西方富强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弊端,因此不能无条件的全盘西化,只能是有条件的接受,并主张用中国的典籍文化来弥足西方现代性的弊端。看似对立的两派,其实是各说出了中国现代化过程的一个方面。西化派急于拥抱现代性,文化保守主义者急于反思现代性,正是体现了中国现代化困境的一体两面

经过张翼飞的介绍后,我们即可进入了讨论的环节。首先是李天朗同学说出了自己的疑问。李天朗同学认为保守派所反思的现代性是基于民族主义的情感,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中国的现代化动力的问题,民族主义本身就已经成为现代化的一种动力了,在五四时期民族主义内部的矛盾指向促使保守派和西化派从本土文化着手来探求现代化的道路。中国文化本身不存在一种彼此相分离的倾向,其本身所谓的典籍文化和世俗文化没有严格的区分,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现代化带来了挑战,使得出于一种民族主义情感的知识分子看到的是中国文化的世俗性。张翼飞从民族主义的角度简单的做出了回应,认为当时的知识分子都认为我们应该学习西方,和民族主义的关系不大。张津梁同学随后说了自己的看法,张津梁同学认为,张翼飞的视角和研究的方式是很新的,不过对于“大传统”和“小传统”的区分从方法上来说是用二元对立的方式来切割中国文化;大传统和小传统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因为中国人的人格中既有大传统的一面也有小传统的一面,这两个方面是很难简单的单独拿出来作区分的;西化派和保守派都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的倾向,中国文化中阴阳合一,典籍也好世俗也罢,无法进行具体的简单二分。杨国庆随后补充道:西方式的分类法并不适用于对中国文化的研究,这是对中国文化切割式的研究;中国文化中大道不离日常生活,当作出典籍和世俗区分的时候已经歪曲了中国文化要表达的本义。郑莉直接回应了杨国庆的观点,中国的典籍文化的表达和世俗文化是有张力的,分类并非是切割文化,而是要认清文化。赵岩接着做出补充,文章中谈到了西方文化的现代性正是在世俗文化的“推”和宗教文化的“挽”之间的张力中产生,中国当然也有不从“张力”中走出现代性的可能性,但现实是这种可能性并未实现,所以西方走出的道路是可以借鉴的。就杨国庆提出的问题,张翼飞也说出了自己的疑惑,即:以中国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时候,是否应该分类以及如何分类。杨国庆用邓晓芒的三个研究进路的方式回应了张老师的问题:第一个为“各自相异”;第二个为发现“异中相同”;第三个为发现“同中有异”;中西文化本来各自相异,由于中国近代以来的被动挨打,迫使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寻找西化的路径,但文化自有其独特性,在寻求同的时候也要注意到异的部分;如果做中国文化研究时非要对它进行严格的划分,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不公平。靳羽西同学接续杨国庆的观点继续论述到,他认为文章中的典籍文化和世俗文化是一个整体,学和做是一体的。

郑莉从历史的演化逻辑着手来阐述了对张老师文章的看法,文章表达的一个前提是历史一定要从传统到现代,潜在的另一个前提是西方是现代,中国是传统,中国也要经历从传统到现代的过程;文化保守主义和西化派争论的焦点在于中国处于什么阶段,如果不按照这种逻辑,能不能解决中国的现代化问题。马俊男同学认为,对这场文化论战的理解一定要回到现实的社会背景中去理解;当时的日常生活变动,促使的是知识分子找到一种新的文化,于是找到了现代化。随后,陈晓冰同学和张津梁同学从中国现代化道路争论的核心问题即现代化和传统的关系来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两派开出的方子都是基于对中国文化的整体性的认识。

以上只是对讨论过程中的主要过程进行摘录,而针对文章中提出或引发出的许多问题,大家都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聊斋书社』第56期读书会在热闹的氛围中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