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学校科研工作研讨会要求,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真问题”意识,5月22日上午9时,新捕京3522com社会学系运用线下(主楼333)和线上(腾讯会议)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了一场主题为“基于网络交换论的解析——思想引导的实验”的专题讲座,社会学系刘军教授担任主讲人,新捕京3522com部分师生参与讲座。
刘军,男,新捕京3522com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网络结构与资源分配、关系社会学、社会学方法论。主要社会兼职:中国社会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本次讲座围绕着以下五个板块进行展开:(1)实验研究优缺点;(2)控制组未必常见;(3)观察负载着理论;(4)实验本质是类比;(5)思想引导下实验。
讲座伊始,刘军老师提出,实验法有众多类型,大致分为三类:思想引导实验、理论指导实验和数据驱动实验。每种实验的方法和逻辑都不同,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实验研究的优势在于可以检验理论。但由于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实验模拟存在着诸多困难,尤其是一些隐私场景更是难以用实验法来研究。
在实验是否必需控制组的问题上,刘军老师表示,在理论引导的实验中,可以不需要有控制组,也无前测和后测之分。例如,网络交换论的实验就没有控制组和前测,而是首先建构网络交换理论,基于理论演绎出不同交换结构下被试的可能支付,随后开展实验予以检验命题以及命题背后的理论。由此可以引申出的问题有,误差本身意味着什么?无误差即有确定性,那么不确定性概念是什么?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如何可能并存?
刘军老师指出,任何观察都不可能是纯粹客观、不带着任何预设的,任何观察本身都承载着一定的视角或理论。此外,刘军老师特别强调,“思想”并不抽象。思想关注现实个体的生存与生活,关注规律与个性之间的张力,关注每一个个人的生活与存在,而不只简单关注规律性的认知。接着,他又从三个“实验缺乏思想”的具体案例出发,反面论证了思想对于实验的重要性。他指出,此类研究成果在思想上并不很深刻,因为它只是揭示了经验发现,却仍然没触及概念本身,也不关心被试身上的生存和发展,较少追问研究背后的思想。
讲座结束后,各位老师提出“如何看待随机对照组实验”“如何理解存在”等拓展性问题,大家对此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最后,刘军老师总结道,无论如何,实验研究应该揭示出个人的生存境遇,并对未来的实验研究工作进行展望。